“打500公斤沒問題,爭取打到600公斤。”4月9日,看著眼前的1100畝青青麥苗,老丁心里升騰著無限希望。
老丁叫丁信北,是萊陽市團旺信北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目前,他流轉了2600余畝土地,是萊陽數一數二的種糧大戶。而他腳下的這片麥田,位于團旺鎮南團旺村西,因土層淺、地力弱,以往小麥畝產只有400公斤左右。
從400公斤到500多公斤,一下增產100多公斤,老丁哪來的底氣?
他彎下腰,指著地里的一條條黑管:“這新家伙什就是我的底氣。”
只見麥田中央,已經鋪設好黑色的主管、支管。在支管上,每隔40厘米左右連接了兩條毛管,分別向兩側延伸到麥行間。細心觀察可以看到,這些毛管緊貼地面,鋪設在麥苗根部,而且每隔15厘米左右就有一排細小的出水孔,孔中正均勻地向外滴著水滴,濕潤著根際土壤,滋潤著麥苗生長。
老丁是萊陽首批在糧食生產上應用“水肥一體化”這一新技術的種植大戶。前年,他試驗種植了100畝。去年,又增加了300畝。經過兩年試驗后,老丁發現,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有三大好處——
首先是省工省時。以前,僅澆水這一項,就需要30多個工;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后,只需要10個工,省工三分之二以上。而且,這1100畝麥田澆一遍的時間也從1個月減少到半個月。其次是省水。以前,每畝地用水50多立方米;用上水肥一體化后,每畝地只用水25立方米-30立方米,節水50%左右。最重要的是,小麥產量和質量都得到提高。以前,麥苗長高后,噴灌車進不了地,最關鍵的是灌漿水澆不上,既影響了產量也影響了籽粒的飽滿度,水肥一體化設施鋪好后,既能澆上灌漿水,還能結合使用水溶肥,小麥畝產可提高100多公斤,且麥子籽粒飽滿,能賣上更好的價錢。
正是看到這些好處,今年,老丁下定決心,一下子在這1100畝麥田里全部裝上了水肥一體化設施。
不只是老丁一家,在萊陽市,去年就推廣了4萬畝水肥一體化,今年還將推廣8萬畝。
原來,近兩年,煙臺市持續深入推進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4月9日,煙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萊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也來到老丁的田間指導。
“水是農業的命脈。這些年,隨著規模種植的發展,澆水問題成了種植大戶生產中比較頭疼的事情。”煙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王廷利說,傳統的農業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軟管噴灌等,輪灌周期長、用水量大,造成水資源浪費、利用率不高。因此,水肥一體化滴灌、微噴等方式,越來越受到種植大戶的重視,利用面積也越來越大。
在他看來,水肥一體化能實現水肥的精準供應、精量使用、精致管理。比如,滴灌方式能夠根據作物生長發育的需求,精準地將水分和養分輸送到植物根系附近。
以這次澆灌拔節水為例,根據田間觀察,雖然土壤出現旱相,但麥田沒有出現脫肥現象。因此,他建議老丁這次滴灌只進行水分補充,不補充肥料。等到了開花灌漿期,小麥對水肥的需求量大,可以配合澆灌漿水進行施肥。這樣既能保證小麥的水肥需求,又能避免小麥前期旺長、后期倒伏。在有限的水源條件下,能夠盡可能多地澆灌耕地。
根據作物水肥需求規律來供給水分和養分,可以提高肥料的吸收效率,進而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增產效果非常明顯。
“以前,施肥方式比較粗放。往往在澆起身拔節水的時候就開始撒肥料,畝均30斤-40斤,肥料的實際利用率大約在40%,即便是開溝施肥,利用率也僅有50%。而現在肥料后移,分次使用,用在關鍵的開花灌漿期,結合滴灌方式,畝均施肥20斤-30斤,節肥1/3,而且利用率能達到80%。”王廷利說,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同時,產量較傳統管理方式增加10%-20%。
另外,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方面,滴灌式水肥一體化也有明顯效果。
王廷利介紹說,以前,農戶們超量不合理使用化肥,容易導致氮素養分在土壤中大量堆積。在降雨、澆水等作用下,氮素以地下淋溶、地表徑流等方式從田塊遷移至地表或地下水體,造成水環境污染。通過降低肥料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以有效減輕化肥超量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
“所以,對大田作物來說,這種水肥一體化技術符合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王廷利說。
聽了王廷利的講解,老丁更服氣了:“明年要是條件允許,這2600畝地就全部鋪上水肥一體化設施,爭取多打糧、打好糧。”
云南東潤磷化工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4001599885
電話:4001599885
網址:www.78847.cn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東風西路145號